场景绘制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透视法-z6尊龙app官方网站

author: chris song

透视法是立体构成的基础,而不学立体构妄谈设计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有没有仔细想过这种理论究竟有什么实际的作用?


透视在以下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1.选用素材。不同类型的透视素材呈现画面效果不同,有些场景适合用单点透视表现,有些适合用两点透视表现。

2.合成图片。好的合成作品也需要掌握透视法和透视带来的光影效果。


本文为理论知识篇,图文相当长,读起来可能还有点枯燥,需要一定的毅力才能完成。


地平线&灭点:


地平线是远处天地相交的线,大家平常说的“水天一线”“水天相接”描绘的就是地平线。


由于近大远小的视觉原理,近处的景物放到无限远,就会变成一个小点,现实中所有相互平行的线,也会在我们眼中在无限远处的地平线上交于一点,由二维变成一维,这个点被称作“灭点”或“消失点”。



视平线:


视平线和观测景物时人眼高度相同,并沿眼角向两侧延伸。当你站在平地上,视平线和地平线高度基本相当,站在高处视平线高于地平线,站在低洼处视平线则会低于地平线,视平线会改变画面中地平线的位置。



单点透视


我们将生活中的三维空间简化成一个立方体 ,那么单点透视就是从这个立方体的一个面看到的事物远近关系。


因为从一个面来看,三维空间只有一组向远处纵深的平行线,因而只会交于一个灭点,高于地平线的点连成的线位于灭点上方,低于地平线的点位于灭点下方。红线通常用来表示延伸的街道、轨道,建筑物的长宽。



这时你还会看到一组垂直与地平线的平行线(蓝线),通过看上图(左)你可以发现,这组蓝线实际上是垂直于红线的。蓝线通常代表了表示建筑物、门窗的高度。


单点透视最常见的应用就是街道。平行笔直的街道总是在画面上交于遥远的一点。街边建筑和电线加强了这种纵深感。单点透视通常有聚焦的作用,因为符合人眼聚焦的习惯,单点透视更能制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




火车站、拱顶长建筑也通常用单点透视表现空间。摄影师和画家善于运用灭点偏向一侧使画面更活泼。



也可以用单点透视来表现延伸到远处的人群、重复的物体,起到强调的作用。



另外,用单点透视来表现城市被分割的天空,能突出紧迫逼隘的特点,反映特定情绪。




两点透视


事实上,我们平常看到的景物,很少是单点透视,大多数情况我们至少能看到身边事物的两个面。由于画面的主体存在两组交于不同灭点的平行线,景物也变得更加立体。两点透视非常适合新手描绘出画面的空间感。


同样用立方体来表示空间,与单点透视不同,我们现在是站在两个面之间的边棱看正方体,也就是能看到两个面,即两组方向相反,向远处纵深的平行线。这两组平行线分别交于画面左右两个灭点。



两点透视的灭点一般会交于画面之外,这时候你需要画一个缩略小草图来确保透视关系的准确。



两点透视能够突出画面的主体,因为主体物品占据画面了的大幅位置,也会呈现出景物特写的效果。




两点透视中物体两个面也可以合成出不同的效果,用来相互对比。



三点透视


由单点透视到两点再到三点透视,我们看到的立方体的面数也由1到2再到3,三点透视实际上是由三个面来表示空间远近关系,画面中有三个灭点。



在仰视视角下,长方体越靠上的部分离观测点越远,看起来越小,在无限高处,长方体竖直方向各面、各条棱交于一个灭点。俯视亦然。


下图中画家的视角是高处俯视,所以仿古建筑以及人体都显得上大下小。




三点透视带有俯视或仰视的感觉,能让画面的视觉冲击感更强。


室内空间多表现为两点透视,但有时创作者也会为了展示房间的宽敞高大,或者为了让画面独具特色,选择夸张俯视/仰视效果,呈现三点透视的画面。



球面透视


摄影中的广角镜头、鱼眼镜头都采用了曲面透视的方式,它们都通过一定程度地扭曲挤压画面,让视野中容纳更多内容。广角镜头视角为60-84度,呈现出椭圆状弯曲的效果,鱼眼镜头视角可达220度到230度,呈现出近圆形的弯曲。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球面透视,当眼睛逐渐远离景物,到达足够远后,我们仿佛是从太空中看地球上的景物,这样所有的直线都会变成球体曲面上的曲线。我们可以把每一处景物都想象成一个小地球。


如果仍然用立方体来理解球面透视,那么我们看到的下面一组立方体其实大小是各不相同的,离观察点越远的立方体越小,即使在同一立方体中也有变化。这种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非常微小,但球面透视正是夸张了透视变化。



球面透视的参考线非常重要,但也容易理解。参考地球经纬线画就好~如果觉得麻烦,可以先画出平面透视图,再在ps中运用滤镜>扭曲>球面化/挤压即可。



球面透视最大特点是可以塞下更多物体,多用于左右延展的画面。其次,是画面扭曲带来的奇幻效果。





看完这篇文章,亲们应该清楚各种透视方法及其作用了吧。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