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与客户沟通方法与技巧分享-z6尊龙app官方网站

author: chris song

为什么客户都认为自己比设计师更会设计?目空一切。因为觉得是自己在花钱请别人做设计,所以就可以不尊重设计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干架起来,两败俱伤。



很多业主请的是“设计师”,却把他当做“绘图员”在使唤,这是为什么?

1.如果设计师的方案第一次无法打动客户,一般来说,就会面临“降级”风险。

2.由于被雇佣的原因,大部分设计师不占上风,无论是气场,或是设计主导性。


许多时候,设计师费尽心思做出来的设计被客户一票否决,

“这设计不行,看过xxx吗?我比较喜欢那种风格。”

“这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感觉,能不能再简约一点?。” 

“你完全没明白我的意思,之前不是说好了吗?”


客户也很困惑

“为什么设计师的东西达不到我要的水平?” 

“花了这么长时间设计就给我这么个东西?” 

“他无法理解我的设计想法和要求?

 我设计得都比他好。”…


设计被反复修改,改到最后双方都身心疲惫,这真是一个难解的问题。设计师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似乎充满着火药味,好像只能站在对立的立场才能完成这场两败俱伤的合作。但设计师和客户并不是天生的敌人,这样的矛盾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解决?以下分享希望你们喜欢。



no.1 第一感觉未必对!


设计和相亲其实有点像,很多客户相信第一感觉,第一版方案可能直接导致合作流产。相信第一感觉并没问题,设计本身就是感官的服务。只是别忘了,设计不是淘宝上的普通商品,是一个服务过程,第一感觉不代表一切。比如一套家装设计,客户要的是新中式风格,客户给的资料不够充分,也无法提供特别精准的方向,很可能设计师做出来的第一版方案就不是客户喜欢的,因为单新中式就可以做出至少十种感觉,复古的、时尚的、奢华的、禅意的、纯朴的、原生态的。。。最要命的是几种感觉并不是有明显界限,给设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许多客户在前期都不知道自己潜在需求,但设计师做出来的,又不是他想要的。这并不是设计水平问题,而是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因此,相信第一感觉,但不迷信第一感觉,给设计师多一次机会也就是给自己多一次机会。



no.2 你足够信任他吗?


信任是种很微妙的感觉,尤其是在陌生人之间快速建立信任感更是难得。客户在与一位设计师初次合作时,内心往往充满着不确定。以至于想方设法地介入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在字体、颜色、内容、排版、风格所有细节上都不断强调自己的想法,设计师甚至无法有发挥的空间。最后的设计方案又真的是客户想要的吗?反而质疑设计师的专业水平。


客户在最初选择一位设计师合作时,通过看他过往的设计作品、项目经验来评估设计师的能力。如果对他的作品感到满意,给设计师足够的信任感和空间,相信他在设计领域的专业,也许下一个奇妙的创意会让产品大放异彩。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实力的设计师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客户很多是他的粉丝,研究他的作品很久了,第一次接触之前其实信任就建立了,这也是互联网时代设计产业的一大特征。


基于这点,我想给设计师一点建议:网络宣传不可盲目,尽量把较为优秀的一面拿出来,不要是图就往外发,另外,多用完工实景作品,如今客户很少追着效果图去找设计师了。优秀的作品,对于前期客户的信任度是很有帮助的。


美国著名平面设计大师paul rand,以商标设计著名。当年乔布斯花费重金聘请这位早已名声在外的商标设计师为next设计logo。他提供给rand多种设计方案选择,但rand拒绝,表示只会提供一种他认为最好的方案。乔布斯做了让步,而最终设计出来的next黑色盒子彩色logo也让他十分满意。


信任感是相互的,客户给予设计师信任感,设计师也抱着同理心相处。我们要知道,客户比设计师更了解自己的产品,但客户往往不知道如何表达,准确传达需求。这时候,设计师要做的是相信客户在产品方面的专业见解,并用心倾听:产品设计的初衷、以往的设计风格、哪类目标人群、有哪些竞品…但有些顾客就目空一切,自以为自己牛逼哄哄无人能敌,总是碾压设计师的作品,毫无尊重,结果只能是干架。


国内设计师琚宾为郑州美景东望别墅设计的样板房。不仅是空间设计,更包括前期产品分析(产品定位、概念设计、用户需求、购房人群)包括最终推向市场时都做了缜密研究。通过设计使摩拜单车在不同场景下传递品牌统一属性。


有些人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们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我记得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是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应该是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

——《乔布斯传》


正如乔布斯所说,大多数客户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潜在需求。客户说我想要一匹马,但其实他们想要更快的交通工具;我想要通讯工具,其实他们想要更高效的联络方式,才有了苹果这样一家伟大公司的诞生,每一次技术更新迭代都带来巨大的惊喜。设计的魅力不正是体现在这里?充分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自由创作,让每一个灵感迸发新的火花。



no.3 你的沟通,有效吗?


抛出这个问题时,客户和设计师都会大呼:我们肯定会沟通啊??但什么是有效沟通?不是说客户甩给设计师几个case,“我喜欢这种大气的风格,照着这个做就好。”或者直接给到项目设计的brief,让设计师自由发挥,当最终方案呈现时又埋怨设计师不懂他的心。


设计师在与客户沟通时,总是质疑客户的审美和品位,试图争辩并说服客户他的想法是错误的。而没有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为什么想要这样的设计,如何通过自己的专业去帮助客户实现。


客户学会将需求全面、丰富直观地表达给设计师。当不能给到明确的需求和期望时,可以多提供几种喜欢的设计风格,与设计师充分沟通。一位专业设计师在理解需求的基础上,也会主动提供几种不同的风格案例,引导并建议适合的风格。在开始设计前,客户和设计师的想法达成一致,会为后续的合作节省不少时间~


全球第三大酒店设计公司ccd, 服务客户包括喜来登、威斯汀等知名企业。在每一个新项目开始时,都会与客户一起整理出项目初稿,包括每一个必要的细节提炼大纲。当与客户对项目计划达成共识后,才正式启动项目,并每天推送客户项目的更新进度。他们明白与客户保持有效和紧密沟通的重要性,也懂得每次的提案代表什么,因此概念方案都是好几轮,每轮都非常详细,从项目分析到立意,从元素提取到方案构思,到平面到三维效果图,再到材料使用,艺术品,软装整体概念方案,非常严谨与想尽。




设计不是脱离实际的存在。设计师最重要的是多思考如何通过为客户创造商业价值,而不是比谁的审美情趣高。任何浮于表面、华丽好看的设计如果无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那都是不合格的设计。当客户提出一个想法时,设计师不要立刻否决,学会换位思考?? 


设计是整条产品线上的重要一环,但不是唯一的。客户更多地是站在全局角度去思考产品,设计不是独立的个体,要与整体产品风格保持一致,在这一点还有什么比与客户深入沟通更有效的方式呢?


no.4 忘掉雇佣吧,这是一场合作


很多时候客户会担心,设计师不会认真对待自己的产品。但是他们忘了,合作是相互的,每一个设计都代表着设计师的个人形象。设计师同样希望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富有创造力、生命力,能够彰显产品价值。当双方抱着相互尊重的同理心,设计出来的产品也许会超乎你想象的期待。自签写合同协议后,甲乙双方应该是合作关系,是同事关系,战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摆正心态,大家都是平等关系后才能发挥设计最高水平。


设计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次设计合作中,既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又不一味满足客户的需求。设计师的责任在于想到客户已知的,帮助客户还未想到的,甚至带着他们探索未知的可能,让每一次创意充分发酵~


被誉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大师贝聿铭更是将个人的设计理念与商业价值的结合运用到极致。在为苏州博物馆做设计时,没有选用一贯代表性的商标和符号,而是在充分甲方需求和当地文人特点的基础上,融合了时尚的元素,又结合了苏州园林的神韵。







“客户需要的不是你的异想天开,因为只有那些真正能在生活中让你感动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

——佐藤大


在为远山商社的halsuit项目设计时,nendo工作室在经过缜密的调查发现,顾客在店内停留时间越长,越有可能购买商品,陪同的人通常觉得逛店非常无聊,所以显得很不耐烦,而在决定买不买一件衣服时,最后拍板的一定是妻子。所以他们打破常规将试衣间设计在中间,并与展示相结合。而这一次微小的颠覆,为远山商社带来翻几番的营业额。




你们发现了吗?如果设计师想要证明自己的设计能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要学会比客户更懂需求。去了解产品、做调研、举实例、摆数据,把所有的想法全面客观呈现给客户,再告诉他这样的设计是不是更适合。想要让客户相信你的判断,就要比他更明白需要什么。


为什么客户都认为自己比设计师更会设计?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客户和设计师从来不是站在对立的两面,客户给予设计师多一些信任感,设计师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设计,双方之间有效充分的沟通,让设计真正打动人心~ 否则各执己见,互不信任,最终就只有刀锋相见,干架散伙。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