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化时代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面对同一个功能需求,怎样设计出不同的版面和体验。比如给不同项目设计分类导航、发布按钮等等。我们努力寻求最佳的设计技巧方案。
不同的场景
-
需求是场景里面生长出来的,就应该在场景里面去解决。所谓的场景,其实就是人物、时间、地点、对象、终端、流程的组合。同样的功能,人物/时间/地点/对象/终端/流程不一样了,也就是场景不一样,那么z6尊龙app官方网站的解决方案也不一样。
筛选功能(电商 vs online dating)
同样是列表页面的筛选,我们对比两个不同类型的app。
一个是电商类别的app:淘宝。一个是online dating类别的app:jion。
说起筛选功能,可能我们最熟悉的还是商品/服务列表页面的筛选功能。就像上面淘宝。而jion这样的设计其实是很少见的。
为什么设计会差别如此之大呢?因为筛选的对象不一样。
淘宝的筛选的对象是物品。物品是标准化的,且物品是没有情感的,只有一堆固定的特征和属性。所以淘宝的筛选页面,把商品特征化,你通过筛选这些特征,找到目标。
但是join筛选的对象是人。
人不是标准化的,很难像物品一样分门别类。你可能要说,人不是也可以打标签吗?是的,但是如果真的是通过标签来,可能需要无数的标签。这显然不经济。而且,通过标签来筛选人,物化人,在一个dating类别的app里面显得有些不尊重人。
所以jion用了另外的解决方式:我们与其盲目的去寻找一些标签,不如先询问自己。
人以群分,我们要找的人,其实就是和自己类似的人。所以与其立足点放到归纳定性别人身上,不如放到自己身上,询问自己,认知自己。jion就是这样询问,你想要做什么?你最近的状态是什么?此刻你的想法是什么?
提供自己的状态和想法,有一种和别人面对面交流,而不是粗暴的挑选货物的感觉。对自己是一种尊重,对别人也是一种尊重。我们寻找的是人,不是物品,就应该有一个起码的尊重。尊重的底线,就是不要物化别人。你心中可以有一把标尺,但是起码的礼貌,就是不要随意放出标尺,对别人随意比划。
所以jion这个筛选页面,没有和服务/商品列表的筛选功能做成一样,而是另辟蹊径,做成了一个需求的提交页面,突出了人的特性,人的温度。通过我们对自我的探寻,和对别人的尊重,对物化人格说「不」,同样可以提高效率,找到契合自己的人。
所以我觉得jion的设计,是一个好的设计,是一个场景化驱动的设计。
登录注册功能
-
pmtalk网站的登录注册功能,是比较常规的功能。但是左边却做了比较炫酷的动画效果。鼠标移动,里面的光粒也会跟着鼠标的路径移动。
最开始我觉得可能只是比较好玩,但是想了下,也有其他的好处。
因为注册的时候,有些步骤需要耗费一些时间。比如手机验证和邮箱验证。有了这个动画,我们可以在等待的时间里面,通过随意滑动鼠标,消耗时间。这个考虑的场景就是:时间。我们等待的时间不一样,设计可以考虑做一些消耗等待时间方案。
出行方案z6尊龙app官方网站首页(公交 vs 打车)
智能公交的z6尊龙app官方网站首页没有地图,只有定位的附近站点。而打车app的z6尊龙app官方网站首页就是地图,可以查看车况和路况。
同样是出行方案,但是因为交通工具不同,所以设计不同。智能公交是查询公交线路,公交的线路和站点都是固定的。我们只需要知道附近的站点和车辆到站情况。
而打车则不同,位置不一样,车辆的多寡不一样,离我们的距离不一样。打车过后,我们需要知道车辆的实时距离。所以需要一个地图。
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
同样是评论功能,其他app,比如知识星球等社区都是鼓励用户评论,而微博却提示:博主最近拉黑了多少人,请谨慎评论。
这是因为:
发展的阶段不同了,微博的评论体量大,知识星球的评论体量小。数量基数在那里,所以微博可以提示谨慎发言,提高评论的质量。用户群体的特点不一样,微博是公共社区,用户体量大,评论可能是自己的粉丝,也有可能是其他途径,比如话题/热搜看到后的非粉丝用户。所以评论的动机和行为都多种多样。而知识星球是私密社区,因为对博主的高度认同,才会加入这样的社区,所以价值观比较趋同。所以只会引导评论,而不会提示谨慎发言。另外,微博的这个提示也并不是所有用户都有,只有某一些用户达到了某一个临界点才会触发。因为微博用户体量大、价值观各不相同,所有这样的保护机制,一方面是可以让博主能够看到有效的善意的评论,保护了博主的心情;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评论者谨慎发言,防止被拉黑,也同样是维护了评论者的心情。
后来者的优化
-
有的app或者网站,因为没有继续优化,所以有的功能和后来者相比,同样的功能,有些细节会不一样。没有继续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
发展的比较早,而后续又把精力投入到其他的地方,所以有的功能,没有继续迭代;
或者因为之前的技术架构不好改动,所以只好放着不动;
用户已经习惯了,再次改动,会带来新的认知成本。评估之后,索性不改。
而新的网站,没有这些顾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够比前面的网站和app做的更好。
发布按钮
比如同样是内容发布的页面,有的网站把发布按钮放到上面,有的把发布按钮放到底下。
微信公众号的发布界面、pmtalk的发布界面,就是把发布按钮放到输入框下面;而简书就是放到输入框上面。
哪种更好呢?
我们可以用费茨定律来说明一下,在输入行为中,微信公众号的发布和pmtalk应用了费茨定律,把发布按钮放到了离我们最近的地方,而且目标按钮设置了不同的颜色,并且按钮面积比求其他的按钮要大。这对输入后就发布十分方便。
费茨定律是人机交互和人体工程学中人类活动的模型,它预测了从任意位置快速移动到一个目标位置所需的时间由2个位置的距离(d)和目标大小(s)有关。
导入文章
同样的,导入文章也是这样。产品100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都有导入其他平台文章的功能。
产品100输入链接地址,点击快速导入之后,在当前的编辑界面就可以直接编辑。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点击导入文章之后,会跳转新的页面,再输入链接,点击导入,导入之后,还要点击编辑,才能进入编辑页面。无形当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这个功能就多出了很多步骤。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产品设计尽可能的减少用户的操作成本,才是好的设计。
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产品类别
-
同样是截图这样的一个操作,由于产品类别不同,app的的反馈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支付宝,截图之后,会弹出一个特别小的浮层「help」,点击后跳转help页面,可以进行问题求助和意见反馈。
而唯品会生成商品图片,引导分享微信好友和朋友圈;
豆瓣会生成社交内容的长图片,可以下载和分享。
这是由app类别不同决定的。支付宝作为支付产品,用户做出截图的动作,很有可能是出现了问题,需要寻求帮助或者进行意见反馈;而商品内容和社交内容的截图,我们可以猜想到用户的需求可能是分享内容。
截图只能截取当前屏幕所示的部分。而唯品会和豆瓣都做了一定的处理,使得内容更加完整、清晰。特别是豆瓣,直接把内容生成了长图。
什么叫好的用户体验?这就是判断你的意图,然后直接给你最好的z6尊龙app官方网站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支付宝、唯品会、豆瓣根据各自产品的类型,使用了不同的截图反馈方式,给到了用户极好的体验。
产品调性
-
产品的调性不同,同样的功能采用的设计也会不同,主要是为了维护产品内外部的一致性。
导航栏
有些时候社交类别的底部导航会做的更加活泼,与众不同一些。比如平行世界的底部导航。
旅游类的网站马蜂窝的顶部tab的选中线也和其他的不一样。很多app是正常的直线。而马蜂窝是很俏皮的曲线。
我们看到这两个导航栏目,不会觉得突兀,反而会觉得这样也挺不错的。就是因为他们的产品调性很适应这样或者俏皮或者别致的风格。
如果像是支付宝,如果搞这样的风格,其实就有些不合适了。因为支付宝首先是要让人产生安全感,于是设计的越正式就越好。
加载
不同调性的产品,加载动画设计的也不一样。比如b站的加载动画,就很符合二次元的感觉,特别可爱。
而今日头条加载图标就比较常规。
大胆创新
-
有些时候,有的功能的设计已经算是约定俗成的了,就看看你有没有勇气打破常规。这个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比如用户完全不会使用;不过也会带来特别的收益,让用户眼前一亮后,印象深刻。
视频编辑的时长编辑功能
比如视频编辑页面,我们需要编辑一个视频的时长,最常规的做法就是filmm类似的,左右拖动选框。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户已经形成了心智模型。不需要重新学习,就能直接使用。
而打破常规的spark camera,是拖动视频边缘的圆环来选择视频的时长。虽然操作和filmm差不多,都是拖动,但是布局/位置/设计都不一样了。这样需要用户重新认知和学习。但是学习过后,完全不影响操作。还省略了缩略图的占位空间,提升了整个app的利用空间,让app显得更加干净利落,让用户印象深刻。
小视频z6尊龙app官方网站首页
在抖音还未出现之前,我们一想到做视频,就会想到原来的老牌视频网站,比如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是怎么做的。那么考虑做小视频的时候,也会按照这样,来做成按照频道和标签分类。最开始快手就是这样做的。
结果抖音提出了新的z6尊龙app官方网站的解决方案。不需要你选择频道,直接用全屏幕的方式,给你推荐小视频。
所以快手也跟进,选择了类似的方案。但是我觉得快手的这个方案还是不如抖音好。因为抖音一进去就是直接播放,没有犹豫的时间,直接让你开始消费。而快手却需要让人选择。很多时候,选择多了,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有的用户反而会直接退出。
这就是希克定律。
希克定律是一种心理物理学定律。用户所面临的选择数量越多,做出选择所花费的时间就越长,在人机交互的界面中选项越多,意味着用户做出决策的时间越长。
避免被上像素级抄袭的恶名
-
有些时候功能一样,我们能想到的最优化的交互方式也一样,那么就需要在ui和一部分小的细节上花费一些功夫,做出差异化的区别来。
比如同样是图片社交。国外的instagram已经有了很成熟的交互方案。绿洲跟进,z6尊龙app官方网站的解决方案不会差太多。但是为了避开像素级抄袭的恶名,绿洲会选择一些ui风格和小细节来进行调整,让我们看到有些差异。
绿洲同样采用大图铺满的方式,不过一些细节发生了变化。比如点赞/评论/分享的按钮、点赞人数那里做成了头像、tag文字变成了显眼的按钮、双击点赞之后出现评论弹框等。
国内国外环境不同
-
有些时候国内外的用户习惯不一样。所以同样的产品也会做出差异。比如vip页面。我们国内的做法,通常是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出现限制,然后引导跳转到vip页面,引导付费,而且vip页面的说明内容也挺长的。比如喜马拉雅。
国外的app同样有这样的策略,但是国外很多app的还有一个不同的策略:一进入app,立即弹出vip购买弹框。比如这个video crop。
看起来很大胆的策略,在国外,却很普遍。因为国外用户的付费意愿足够高,付款决策路径足够短。
小结
-
从上面13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就算是同样的功能,很多app处理起来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因为场景流程不同,有的是因为产品发展阶段不同,有的是因为产品调性不同,有的是因为产品目标不同。有的产品可能是格外的具有创新精神,所以选择挑战原来的设计和人们的习惯。还有的产品单纯的是想要和其他产品做区分,避免背上像素级抄袭的恶名。所以他们做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
我们做产品的时候,避免不了要去借鉴别人的产品。看到琳琅满目的产品,以及他们对同样功能的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如何去判断,哪种好,哪种不好呢?我们不能单纯的从好看还是不好看,好用还是不好用上判断,而是要去多想想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
至少我们可以考虑这么几个角度:
-场景
-产品发展的阶段
-产品调性
-国内化环境
-产品的目标
-不要像素级抄袭
-大胆创新
这些原则不仅仅是用来判断别人的产品,也可以用在自己做产品决策的时候,特别是:产品目标是什么、产品的发展阶段、用户的使用场景、产品的调性。我们把这些了解清楚之后,做产品决策就会更加果断和准确了。